检查前几天,矿区像开了个临时剧场,办公室里堆满了“格”的台账和被统一签名的记录。隐患治理台账、班组记录、设备管理台账,培训签到表,全被按着格样本批量“复制”。我跟你说,这事儿干得像流水线,真心的,看的心里发毛。工人阿强说“我们被叫去签名,连内容都没谁敢不签?我才不信呢那会儿没人管。”
图纸也成了可定制的商品。有检查看产量,就有一套图纸把巷道删减掉;怕露出进尺问题,就换一套参数。几套图纸并行备用,等着不同检查组挑选。这样的伎俩不是偶发,是机制性的问题,是利益链把证据链绑架的例子。这到底是监管失灵还是利益博弈?我跟你说,听着像段子,可面对生命,这玩笑开不得。就是抽查一来,假资料亮相,真隐患被临时密闭成了空档。
密闭墙一堵就是几天,检查一结束就拆掉,井下的重大隐患被临时“消失”。工作人员被要求封存真实指令,毁掉留存,怕真材料和“格文本”对上号。基层工人常常被逼加班做这些活儿,还没加班费,举报又怕丢了饭碗。工会和行政执法在地方财政与税收压力面前常常左右为难,地方政府可能更偏向纳税大矿,监督的独立性被削弱。工友们在饭桌上低声说“别闹事,家里人都靠这碗饭。”真心的,心里那股无力感比冷风还刺骨。
要出路,就得从制度抓。监督抽查要更随机,证据链要有技术保障,像电子留痕、第三方取证这些专业手段要普及。举报保护要硬核,劳动仲裁路径要通畅,司法能独立介入就更有底气。业内专家说过,风险评估和隐患清单必须公开透明,行政执法要有撤查和追责机制,不能让通知式检查成为常态。我跟你说,这不是拍脑袋的提法,是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务实办法。就是换掉那些戏服,把保护工人健康放回正轨。
最后的画面是矿区外的食堂,空着一只饭盒,勺子还插着饭,一切看似平常,可谁又知道下面藏了多少被掩盖的危险?等检查走远,那堵临时密闭墙会被敲开,风会把灰尘和问题一并吹回来。真假的界线该由制度来划清,别再让表演决定人的安危。
配资公司选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