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张文章)一朵仙气飘飘的紫灵芝,铺就畲乡致富新路;一杯清甜润喉的枇杷膏,传承福清古法并实现标准化精制;一粒酸甜可口的永泰李干,凝结品牌力量、擦亮地标名片。这些充满八闽风味的特色产品背后,是福建省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精准施策、服务上门,持续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标准制定牵引、技术帮扶赋能、品牌建设驱动,多措并举推动传统乡村食品产业从小散乱向精特优转型升级,有效激发地方特色产业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力量。
以“证”破局畲乡紫灵芝闯入新赛道
林下种植紫灵芝是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东风村的核心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精准施策,其直属单位审查中心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靠前服务、特事特办,助力东风村合作社企业快速取得茶叶(灵芝代用茶和灵芝调味茶)、蔬菜制品(食用菌灵芝干制品)两大类别食品生产许可证,实现以“证”破解深山发展困局,推动当地紫灵芝产业迈入深加工产业领域,附加值提升3至5倍,助力畲乡紫灵芝成功开拓新赛道。
8月,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东风村的灵芝茶等产品面临后续发展难题,涉及稳定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明细、拓宽销售渠道、创建产品品牌等方面。在了解东风村的需求后,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秉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服务理念,该局副局长薛文受邀带领市市场监管局审查中心组建技术帮扶小组,再次深入东风村对灵芝园基地、灵芝加工厂展开调研,了解该村灵芝产品取“证”后的发展情况。
今年,东风村紫灵芝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5亩,栽种菌棒约3.5万棒,预计可采收干灵芝3000多公斤,产值近100万元。该村育种基地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建成后年产菌棒可增至5万多株,能够有效带动周边村共同种植紫灵芝,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实提升灵芝附加值,东风村立足民族特色,尝试开发灵芝饮片、灵芝白茶等11款多元产品。此外,该村紫灵芝产业获评市级“一村一品”,并被纳入两岸民族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成果。
尽管紫灵芝深加工产业已步入正轨,但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难题。在座谈会上,东风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了关于如何稳定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明细,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创建产品品牌的困惑。对此,现场共建的审查中心技术专家各抒己见,围绕产品质检项目指标、加工设备条件、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技术帮扶小组提出,东风村紫灵芝产业路想要走得更宽更远,应紧紧围绕“三品”下功夫。当前东风村正推进“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地理优势,优化紫灵芝培育环境,提升灵芝品质,实现健康与自然的融合,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清晰定位产品层级,综合考量开发以“食”价值为主的灵芝茶,或以“药”价值为主的灵芝中药饮片;打造个性品牌名称,深入挖掘畲乡文化内涵,可在现有“上上品”“上上清”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上上灵”“上上芝”等特色产品品牌,并结合地理标志,或进行绿色认证、国际认证,让灵芝品牌彰显畲乡特色。
品质是产业发展的底线与根本。企业要建立快捷自检能力,确保产品质量经得起各类检查与抽检。福州市市场监管局也充分利用职能优势,通过支部共建实现常态化对接,为紫灵芝企业与灵芝制药企业、制茶企业搭建起合作的桥梁,拓宽销售路径,开发高品位、接地气、大众化的灵芝加工品,推动这一地方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平台。
设立小作坊目录枇杷膏迈上升级之路
枇杷膏作为福清传统特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但因生产工艺特殊,部分农村小作坊长期面临无标可依、无证可办的困境,无法合规上市销售。8月20日,在福清市市场监管局的推动下,枇杷膏被正式纳入《福州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第六批目录》。这是继辖区“一都枇杷”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福清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地方特色和传统食品品牌化建设的又一成果。
为助力枇杷膏小作坊办得成、办得快、办得好,破解行业小、散、乱的痛点,福清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一条龙”帮扶机制。该局联合东张镇、一都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深入调研,就枇杷膏小作坊目录设立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并积极与福州市市场监管局沟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的同时,福清市市场监管局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从场地布局、设备配置到工艺流程提供“点对点”技术指导,确保小作坊生产条件达标,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截至目前,辖区已有1家小作坊具备取得小作坊登记证的条件。
枇杷膏小作坊目录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辖区小作坊的规范化水平,还将带动枇杷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此举通过小切口解决了民生“大问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全链条服务助力李梅产业发展
李梅产业是永泰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永泰县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坚持传统到品质提升,从政策指导到过程管控,从品牌建设到市场规范,通过全链条服务助推永泰李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8月底,全县已培育出以梅百华、顺达食品等为代表的李梅加工企业11家、李梅加工小作坊3家、加工农户165户,拥有“永泰李干”“永泰芙蓉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永泰李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泰李干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李干加工成功列入福州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目录。
产业的生存离不开品质支撑。永泰县市场监管局聚焦李梅生产加工中的原料把控、生产过程管控等关键环节,在守护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标准提供精准高效指导,推动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规范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助力永泰李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根基。永泰县市场监管局主动融入“做大城关、做大产业”目标,靠前服务、精准对接,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布局、健全管理制度、提升食品安全卫生保障水平,推动李梅产业从农户粗放式加工向小作坊及生产企业精深加工升级规范,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传统产业融入现代市场体系铺路搭桥。
产业的影响力依赖于品牌塑造。永泰县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李梅产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商标品牌指导站作用,针对李梅产业人才开展调研与培训,组织县内李梅生产企业、小作坊和生产大户开展专题培训;促成6家生产企业率先获得“永泰李干”“永泰芙蓉李”地理标志专用标识使用许可授权,增强品牌意识与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增值增效。
下一步,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深化特色产业“服务+监管”发展模式,精准高效助力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传统产业在乡村全面振兴浪潮中焕发新生,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配资公司选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